当前位置: 动态 行业动态

广东率先迈开科学发展大步

发布时间:2007-05-15  

 
 


 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,是广东开始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五年,也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迅猛的五年。五年间,广东经济总量由2001年占全国的1/9上升至去年占全国的1/8,这一数据意味着广东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,排头兵的位置更为稳固;更为重要的是,广东五年间虽然财富的生产巨大,但消耗的资源却更少,初步告别了以高投入、高消耗、低产出、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,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。为了进一步总结广东科学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,探寻今后的发展实践,5月11日,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办了“广东科学发展论坛”。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,畅所欲言。现摘要刊登部分专家的真知灼见,供广大读者共同咀嚼、思考。
  
  广东为全国探索出科学发展新路

  高尚全

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、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
  
  广东在调整产业结构,推进自主创新,建设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,为全国探索出一条新路。广东要率先建立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;率先实现现代化,建立现代工业、现代农业、现代服务业;率先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区。
  
  改革开放伊始,中央就给予广东“特殊政策、灵活措施”,建立了特区,发挥了试验田和窗口的作用。小平同志鼓励广东胆子大一些,敢闯敢冒。广东的改革开放因为没有现成的模式,都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,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排头兵作用。现在,广东的经济总量在全国位居第一,能源消耗全国最低,“中国品牌”产品全国最多。要保持改革发展的良好势头,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,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,必须处理好改革、发展和稳定的关系。
  中央提出,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要进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轨道,走上和谐社会的道路。简言之,就是要“入轨”、“上路”。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的是以人为本,要树立的是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念,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,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。
  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,出现了一个突出矛盾,就是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。广东在调整产业结构,推进自主创新,建设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上,取得了可喜的成果,为全国探索出一条新路。从全国来看,经济增长方式为什么没有实现根本转变呢?还是一个体制性障碍问题,资源价格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,助长了资源的高消耗。体制,包括干部人事方面的体制也不适应发展高新技术的需要,研制一个新的产品需要较长时间,有的政府把土地资源都批出去了,企业和政府的领导考虑当前的事多,考虑较长远的事较少。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,说到底还是要靠改革。
  广东跃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起点,处于改革开放新阶段,取得了辉煌的成绩。但是,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还很多,因此必须居安思危,在“入轨”、“上路”中,进一步深化改革。我在这里提三点建议。
  第一点建议,广东要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。经济体制、社会体制、文化体制、政治体制四大体制改革如何协调推进,这里文章很多。政治体制改革怎样先行,任仲夷先生生前对政治体制改革寄予了很大期望,广东有条件在政治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,对全国作出进一步的贡献。今年两会给我们一个新的信号,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有一段话很重要,他说:“民主、法制、自由、人权、平等、博爱等等,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,这是全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,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。”我觉得这段话讲得很好。温总理在今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,不是随意的,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在中共十七大之前,这样的信息,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非常重要的。
  第二点建议,广东要率先实现现代化,建立现代工业、现代农业、现代服务业。广东三次产业结构有很大变化,2006年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了42.25%,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。
  第三点建议,率先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区。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,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,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显著,国力增强很明显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?我在一次讨论会上提出:第一,以民为本,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。第二,市场经济,这是经济运行基础。第三,共同富裕,这是根本目的。第四,民主政治,这是重要保障。会后马洪同志(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)建议我加一条中华文化。我接受了,作为第五条,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。我想我们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的社会主义,是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社会主义,而不是空洞的社会主义。广东已经创造了良好的基础,我们经过实践建立这样的一个示范区,也不要争论姓资姓社,在实验的过程中让老百姓看得见、摸得着,表明这就是给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社会主义、是大家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。
  
  积极实施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广东

  李惠武

  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、研究员
  
 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创新型广东。与时俱进、解放思想、勇于探索是广东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法宝,也是自主创新的先决条件;体制创新是广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动力和制度保障;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广东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
  
  广东改革开放28年,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,与此同时,也面临若干重大制约因素。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、地区发展不平衡、资源供给能力不足、生态环境破坏严重、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,所有这些问题和矛盾,都必须通过“创新”来解决。
创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,包含思想创新、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三种含义。仅从科技创新的角度看,也包含三个类别,即自主创新、集成创新和引进、消化、吸收再创新。
 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创新型广东。与时俱进、解放思想、勇于探索是广东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法宝,也是自主创新的先决条件,建立创新型广东必须继续贯彻与时俱进、解放思想、勇于探索的方针。体制创新是广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动力和制度保障,建立创新型广东必须大力推进体制创新。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广东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,建立创新型广东必须大大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。
  历届省委、省政府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事业。去年,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,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未来五年的十大任务之一,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。
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,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体制环境,是吸引人才、才尽其用的重要条件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大各种社会资源的投入,广东科技教育投入占GDP比重较低,企业的R&D投入也在较低水平,与经济大省、财政大省和出口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高度重视教育、人才事业,既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,更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;既要积极引进各类人才,更要大力培养各类人才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快改革科研体制,要切实解决科研和经济两张皮、科研人员与企业关系疏松的现状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建立为创新服务的社会平台,加快建设公共实验室、公共检测中心、公共信息中心、公共实训基地、风险投资基金和技术成果交易市场,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,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继续采取“两条腿走路”的策略,在现阶段,广东在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,还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,大力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,实现跨越式发展。
  
  文化:科学发展的内源动力

  颜泽贤

  广东省社科联主席、华南师范大学教授、博导
  
  如果说广东在“十五”期间,文化“经济化”即文化“产业化”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的话,那么在“十一五”期间,则更应注重经济“文化化”即产业“文化化”问题
  
  文化、经济、政治作为支撑人类社会的三大支柱,今天已成相互交融、相互缠结之势;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源动力,在新世纪对于推进经济、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;文化生产力在今天不仅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,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。
  就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而言,20世纪下半叶以来,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文化“经济化”和经济“文化化”的现象,这种现象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,具体表现为文化“产业化”和产业“文化化”的趋势。
  如果说广东在“十五”期间,文化“经济化”即文化“产业化”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的话,那么广东在“十一五”期间,则更应注重经济“文化化”即产业“文化化”问题。所谓经济“文化化”指的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,文化内涵不断增强,文化要素不断发挥作用,经济产品中的文化含量不断丰富。经济“文化化”最直接地表现在产业文化的发展上,包括产品文化、管理文化、服务文化、品牌文化等。产业文化化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将在未来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起核心作用。
  所谓“产业文化”,是指产业所具有的文化,它不仅包含我们通常所说的“企业文化”,而更特指该产业所具有的“核心文化”。亦即某产业在多年产品生产的历史过程中,发掘、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一种特有文化。
  产业的“文化化”早已有之。“北京烤鸭”、天津“狗不理”,弘扬传统,凸显“老字号”等等,就有“文化化”的影子。一道菜起一个美名,安上一段典故,就可以卖好价钱,因为你不仅在吃菜,同时也在吃“文化”。但是在这种情况下,是以“产品”为主,“文化”为辅。文化只是有形商品的增值物,成为增加商品附加值的手段。无疑,这只是文化功能的极小部分,从而也只是产业“文化化”的初级阶段。
  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,产业“文化化”已注入全新的内涵。文化在产业发展中取得独立的价值。一方面,文化必须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基础,另一方面,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也需要向文化寻求高附加值,文化成为产业的核心要素。一个产业如果不能在产品核心价值中体现文化,就只是个物质来物质去的传统产业。近年来,广东及国内许多企业在产业“文化化”的内涵式发展中均迈出了可喜的步伐。房地产商把文化理念(含教育)引入楼盘的规划与设计,从而赢得较好的市场效益就是范例。
  
  广东给人最深印象是发展又好又快

  党国英

 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
  
  广东不仅经济增长快,均衡发展也搞得比较好,省内的经济台阶不像其他中部省份那样明显。有些人说经济增长一定要均衡增长。我想问的是,经济增长是不是可以与均衡增长齐头并进?可能不行。在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,才有可能出现均衡增长
  
  广东给人最深的印象,简单地说,就是增长比较快,在增长快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其他问题。经济上叫全面协调可持续,政治上叫和谐发展,以人为本。最简单的概括,叫做又好又快。由快这一点,促使我思考一个问题,经济增长快的情况下和科学发展观的其他要素是什么样的关系?在增长快的前提下,快的要素和好的要素,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?如果我们把这个关系能够搞清楚一些,是很有价值的。
比如说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关系。我们看到很多材料,包括一些报道,广东不仅经济增长快,均衡发展也搞得比较好,省内的经济台阶不像其他中部省份那样明显。有些人说经济增长一定要均衡增长。我想问的是,经济增长是不是可以与均衡增长齐头并进?可能不行。在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,才有可能出现均衡增长。注意,可能出现,未必一定出现。广东的经验,如果说有的话,恐怕就在后一句话。广东的做法,就是有了快速增长的前提之后,就立刻推动均衡增长。
  再比如说经济增长与农村发展的关系。大家知道现在一提农村的问题,就是农民收入低,这是因为农民没有充分就业。我们难以想象,农村聚集了一大批失业和半失业者,然后要让他们成为高收入群体,让他们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达到城市居民的水平。在北京那些低端就业者,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是在80小时以上,每个工作日一般是20元,城市中的简单劳动力一个工作日20元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。从这个意义来讲,城乡收入差距还不够大,只有保持正向的差距才能拉动农民到城市工作,如果城市居民的收入再高一点,我们就能够把农民拉到城市,让他们在城市住下来。我们要解决农民的失业半失业问题,路子只有一条,就是城市化。广东在这个方面,能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些经验?我认为可以。广东的城市化,我觉得还是从两个角度去关注。一个是原有的城市,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,同时还要平地创造新的城市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广东的农民收入才能走到全国的前列。
  从广东农村发展的情况来看,在经济增长,特别是城市经济增长之后,有利于解决农村的问题。为什么?它解决了农民的失业和半失业问题。如果我们始终把城乡统筹发展挂在嘴上,人为地限制城市化,那农村发展就没有希望。
  
  “四个坚持”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

  谢鹏飞

  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、省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
  
  广东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先行一步的基本经验是:坚持优化产业结构,发展高增长节能型产业;坚持推进自主创新,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;坚持节能减排和集约用地,建设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;坚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,切实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
  
  2006年,广东在经济总量继续位居全国第一的同时,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也实现了历史性新突破,继续领先全国水平。总结广东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先行一步的基本经验,主要是做到了“四个坚持”:
  首先是坚持优化产业结构,发展高增长节能型产业,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。近几年来,广东积极调整、优化产业结构,大力推动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,大力发展高新技术、装备制造、重化工业等高增长行业,以及物流、商贸、旅游、资讯服务、房地产、会展业等节能型产业,初步构建起高增长、高税收,低能耗、低污染、节能型、清洁型的产业体系,产业竞争力大大增强,实现工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“两个万亿元”的历史新突破。
  其次是坚持推进自主创新,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,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要求。创新,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,自主创新的核心是原始创新。广东从发展战略与规划、科技投入、税收激励、金融支持、政府采购,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、知识产权保护、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大力推进创新型广东建设,逐步实现由“加工大省”向“制造大省”、“创造大省”的转变。2006年,我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%。
  第三是坚持节能减排和集约用地,建设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,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。广东较早建立并实施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公报制度,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,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,实施“绿色广东”战略,开展集约用地,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率明显提高。2005年,广东单位GDP能耗达到0.79吨标准煤/万元,为全国最低水平。
  第四是坚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,切实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。技术进步、经济增长,归根到底都落实到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。2002年以来,省委、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培训,实施人才强省战略,建设广州大学城,扩大高校招生规模,同时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、失业人员技能培训、创业富民培训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、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等,取得了巨大的成效,初步建立起具有广东地方特色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。
  
 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喜人

  罗必良

 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、教授、博导、广东省特聘教授
  
  广东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出现了可喜的变化:支柱产业带动效应明显;重化趋势明显加快;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增强;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
  
  近五年来,广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。支柱产业带动效应明显;重化趋势明显加快;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增强;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,上规模的企业增多,大企业带动作用更明显、规模效应更突出。
但我省产业结构也依然存在明显的问题。一是结构偏差,按照钱纳里的划分标准,广东的产业格局已经处于工业化发展后期。从国际经验来说,这个阶段第二产业持续下降,第三产业占支配地位。目前广东产业结构比重还是“二三一”结构,还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期,这显然与广东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。二是投资冲动,长期存在的投资扩张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,使得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提升。三是产业层次低,传统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较高,高端服务业发展滞后。
  从英、美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,经济增长经历了自然资源投入、资本积累、技术进步,再到信息化的发展阶段。
当前,广东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,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。核心工作是:
1.改善激励机制,推动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,强化自主创新。比如,鼓励节能可否按能耗征税?
2.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,特别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。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降低加工成本,弱化投资依赖,更重要的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。现代服务业是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、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,通常具有“三新”(即新技术、新业态、新方式)和“三高”(高人力资本含量、高技术含量、高附加值)的特征,包括了金融(银行、证券)、保险、通信、计算机应用服务、房地产、旅游、中介服务、传媒与文化业、教育、体育、医疗卫生、社会服务业等对经济增长贡献日益增大的服务行业。
3.运用信息技术,改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效率。
4.建立与自主创新、分工分业、信息化与服务化形成激励相融的运行体制与制度保障。
  
  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应成为长期战略

  丁 力

  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、研究员
  
  内源性经济是我们立足的资本,外源性经济是我们发展的重大优势和机遇。从主要以外源性经济为主导,到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,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在广东的落实。
  
  广东这五年的经济发展取得辉煌的成果,外源性经济功不可没。广东是工业化大省,工业产值中有2/3来自于外源性经济,全国大概是1/3。近年来,广东实际利用外资已经超过1700亿美元,全国总量大概是在6000亿美元到7000亿美元的水平,占全国的1/4―1/5左右。广东发展外源性经济,具有区位优势,推动广东经济发展的力量是相当强大的。要继续广东经济发展的辉煌,外源性经济不仅还要保持这种优势,而且还要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水平。
广东未来的发展,还要打造内源性经济发展的优势。换句话说,外源性经济的优势丢不得,内源性经济的优势少不得。内外源经济是有本质差别的,重要的差别是在发展后劲的培育上。当前广东正在实现经济转型,核心就是培育自主创新能力。而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要以自主创业为基础。不可否认,外源性经济到广东、到中国来,是有其动机和战略意图的,有些也许跟我们未来的转型、发展和自主创新相吻合,但是也有一些是不吻合的,而且这些不吻合的程度有时候还很高。所以,内外源是不一样的,内源性经济是我们立足的资本,外源性经济是我们发展的重大优势和机遇。广东从原来主要以外源性经济为主导,到现在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,充分证明了科学发展观在广东的落实。内外源经济相互促进和推动,既不能因噎废食,也不能非此即彼。
  当前,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外源性经济的利用质量。我们每万元GDP的能耗在全国是最低的,但并不表明我们在某些行业已经远远走在人家的前面。在产业结构上,我省和东北地区相比,和计划经济时期重化工业的大省相比,显得还是比较轻。所以虽然我们暂时走在全国的前列,但是我们并没有足够的后劲来保证这个优势的继续发挥。如何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,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,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,这个问题值得深思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源:南方日报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