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动态 行业动态

加工贸易转内销 广东要饮第1口

发布时间:2007-05-25  

 
 


  原料、劳工成本飙升,出口退税不断“缩水”,加上环保、节能门槛越来越高,利润日见稀薄……眼下加工贸易出口企业面临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。   

  日前,广东省政府开会探讨加工贸易升级转型之道。常务副省长汤炳权一再强调,全力促使加工贸易企业“转内销”,有利于国家增加财税收入,有利于地方扩大税源,有利于企业增强竞争力,有利于减少顺差,也有利于促进消费、扩大内需。显然,广东希望以这一新的模式再创加工贸易的辉煌。   

  商务部下放内销审批权限   

  广东是加工贸易大省,截至去年底,全省开展加工贸易的企业已经突破7万家,去年广东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3461亿美元,占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5.7%,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41.6%。加工贸易如何升级转型,对广东外向型经济影响巨大。   

  上月初,商务部、海关总署、环保总局联合颁布今年第17号公告,发布2007年版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,将此前公布的三个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适时增减整合为一个目录。没过几天,商务部紧接着发布《加强加工贸易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》,强调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管理,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优化结构、提高效益、自主创新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,限制和减少加工贸易企业从事能源消耗高、环境污染重、附加值低的生产加工,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。   

  值得注意的是,该《通知》明确“下放加工贸易内销审批权限”,规定“自2007年7月1日起,加工贸易企业申请保税进口料件内销的,一律由原出具《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》的商务主管部门负责按《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内销审批暂行办法》规定受理和审批。但内销商品如涉及配额、许可证等特殊管理措施的,仍须按规定报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或商务部审批。”   

  种种迹象显示,在加强加工贸易管理、引导产业结构良性调整的同时,商务部明显希望促进加工贸易“转内销”,以此作为解决产业内外各种问题的药方。   

  东莞经验值得借鉴   

  广东海关分署负责人表示,今年1-4月广东海关征收加工贸易企业的“内销补税”达到15.2亿元,比去年同期强劲增长了35.3%,同期全国“内销补税”的增幅则仅为17.5%。这一数字证明,广东以出口为目标的传统加工贸易企业,正在迅速释放“转内销”的能量。汤炳权强调,广东加工贸易“转内销”眼下时机大好,商机无限,要争饮“头啖汤”。   

  以“三来一补”起家并名震中外的东莞市,是广东加工贸易转型的重要落脚点。据了解,目前东莞有1.5万家加工贸易企业,绝大多数帮海外贴牌生产,研发及制造产品能力都很强,但面对能源、原材料以及土地、用工等成本的不断上涨,这些企业危机重重,不少已心萌去意,或者打定主意要将生产线进一步北迁,甚至南移至东南亚。在此情形下,东莞这几年致力于引导加工企业内销,并创立国内品牌,据了解,过去要3-4天才能办好的内销审批手续,目前在东莞一天就能“搞掂”。政府刻意鼓励之下,去年东莞发出了内销批准证达2061份,比2005年的1700份再度增长。今年1-4月,东莞国税部门征收的加工贸易内销增值税已占全市增值税总额的41.3%。   

  政府为“转内销”提供便利   

  如何为加工贸易“转内销”提供更多政策便利,如今正被广东有关部门提上重要议程。据悉,眼下越来越多加工贸易企业倾向通过保税方式进口料件,内销部分交纳的关税及增值税,不少企业希望改变“先征后退”的模式,实现“先销后补”,以便进一步降低资金占用。对于进口设备用于生产内销产品是否享受减免税,企业也希望进一步明确。   

  汤炳权表示,广东各地、各有关部门眼下应把握时机,广泛宣传加工贸易转内销的有关政策,及时总结推广相关经验,全力推动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;海关等部门要加强对加工贸易企业的监管,教育企业守法经营。 (金羊网)
返回